害怕親密關系?解析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

與合資格的治療師進行輔導

害怕親密關系?解析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

在甜蜜的愛情中,你是否發現自己或對方總是在關系即將進一步發展時莫名地退縮?是否對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有著本能的抗拒?此現象的背後,可能是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在悄然作祟。

一、早期經歷與回避型依附的形成

依據經典的依戀理論,嬰兒與主要照料者之間構建的情感紐帶對其人格與人際關系模式的塑造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當嬰兒的情感需求在關鍵時期未能得到及時、恰當且穩定的回應時,例如,照料者長期忽視嬰兒的饑餓、不適或情感安撫需求,嬰兒的內心世界會逐漸形成一種對外部世界不可靠、不安全的認知圖示。從認知發展理論的維度來看,此早期經歷會塑造個體特定的認知偏差,並隨著個體的成長不斷泛化,成為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

二、情感隔離與自我中心的偽裝

回避型依附者在感情關系中有顯著的情感隔離現象,除了常見的以簡短、冷淡的回應來迅速切斷情感的交流外,也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從自我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個體為了維護脆弱的自我結構與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種防御性偽裝。在面對伴侶的情感需求時,他們通過將注意力過度聚焦於自身的需求、興趣與個人空間,來避免直面親密關系中的情感沖突與矛盾。例如,當伴侶期待他們陪伴參加重要活動時,他們可能會以追求個人自由、專注個人事業或愛好為由拒絕參與,看似是在強調自我價值與獨立性,實則是在逃避情感投入可能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三、扭曲的情感評估

而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角度來看,回避型依附者在潛意識中對情感付出與回報進行了一種扭曲的評估,認為情感投入可能帶來的損失(如失去自我、遭受拋棄等)遠遠大於可能獲得的收益(如愛情的甜蜜、關系的穩定等),從而選擇以自我中心的表象來掩蓋內心深處的情感逃避傾向,此行為模式嚴重破壞了親密關系中的平等性與互惠性原則,阻礙了健康情感關系的構建與維系。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是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下面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測試:

1、當伴侶主動發起關於感情的討論時,你通常: A. 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討論。 B. 雖然參與討論,但會刻意避免涉及過於敏感或深入的話題。 C. 感到強烈的不適與抵觸,立即轉移話題或找借口終止討論。

2、在面對伴侶的身體親密接觸時,你的反應是: A. 自然地接受並給予熱情回應。 B. 能夠接受,但有時會在內心產生輕微的抗拒感。 C. 幾乎每次都會產生明顯的生理和心理不適感。

3、在戀愛關系的日常相處中,你對個人空間與伴侶陪伴的偏好是: A. 傾向於與伴侶保持較高頻率的互動與陪伴。 B. 希望在擁有一定的個人獨立空間。 C. 極度重視個人空間,與伴侶的相處時間較少且間隔較長。

4、對於戀愛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如婚姻、生育等),你: A. 經常與伴侶共同探討並積極規劃。 B. 偶爾會思考這些問題,更傾向於順其自然的發展。 C.對關系的長遠發展持消極或逃避的態度。

若選擇 C 選項的次數較多,表明你可能具有回避型依附的感情模式。如果你想做出改變,可以先主動與伴侶進行坦誠的溝通,獲得伴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的幫助,從一些小的情感體驗開始,比如主動發起一次約會、給予伴侶一個小小的驚喜等,循序漸進地打破情感壁壘,走向健康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