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報復性熬夜:為什麽我們寧願睡眠不足?
我們都知道熬夜危害重重,它會擾亂人體生物鐘,影響內分泌系統,致使激素失衡,進而可能引發肥胖、長痘等身體問題;長期熬夜還會削弱免疫系統,讓人更容易生病。然而,為何依然有眾多人選擇報覆性熬夜呢?
一、日間壓力的夜間釋放
我們在白天往往承受著來自工作、學習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壓力。從精神分析理論角度看,白天被壓抑的壓力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尋找釋放的出口。報覆性熬夜就成為了一種潛意識里的壓力緩釋閥。例如,一位職場人士在白天經歷了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嚴厲的上級批評以及緊張的職場人際關系,在夜晚,他可能會通過熬夜刷劇、玩遊戲或者瀏覽社交媒體等方式,暫時從白天的壓力源中脫離出來。此行為類似於一種防御機制,通過將注意力從現實壓力中轉移,進入一個相對輕松、自主的心理空間,盡管這種方式是以犧牲睡眠為代價,但在當下卻能給人帶來一種情緒上的舒緩與解脫感,以滿足個體對心理平衡的追求。
二、追尋自我掌控感
在白天,我們的生活常常遵循社會時鐘與各種外部規範,個人的自主性受到限制。而夜晚,尤其是熬夜的時間段,被很多人視為能夠重新奪回自我掌控感的黃金時期。當夜深人靜,周圍的世界逐漸安靜下來,熬夜的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要做什麽。在黑夜中自由支配時間的感覺,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掌控生活的節奏,滿足了內心深處對自主性的渴望,從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使他們願意放棄睡眠來享受難得的自我掌控時光,以彌補白天自主性缺失所帶來的心理落差。 然而,報覆性熬夜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心理上的滿足,但從長遠來看,它對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有著許多負面影響。我們應該打破報覆性熬夜的不良循環,重新擁抱健康生活。
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份擺脫報覆性熬夜的必做清單:
1、制定固定作息計劃,每天按時起床與入睡,如晚 11 點睡早 7 點起,雷打不動。 2、睡前 1 小時遠離電子屏幕,改看紙質書、聽音樂或泡澡來放松神經。 3、精心布置臥室,保持安靜、黑暗、溫度 20 – 22℃,換舒適床品,拉好遮光簾。 4、睡前進行拉伸、深呼吸或寫日記等活動,舒緩身心,為入睡 “預熱”。 5、白天積極運動,如晨跑、瑜伽等,並合理規劃工作學習,避免拖延。 6、用學習新技能、繪畫等有益活動取代熬夜行為,轉移注意力。 7、向親友宣告改變計劃,邀其監督,或加入相關小組,相互鼓勵督促。
報覆性熬夜雖然可以在當下為我們提供短暫的逃避港灣,但是這終究是飲鴆止渴之舉。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遵循身心的自然節律,真正地擁抱健康生活。